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

   “给我精心挑选一副最好的阜新玛瑙围棋寄过来!”远在上海的一位同学发出了指令,当年上学时候他没少赞助过我食堂饭票,所以我必须给他办!

   “五一”小长假,我驱车从阜新市区赶到75公里外的玛瑙圣境,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家子镇。

   《清实录》载:“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这是从新石器时代绵延到清乾隆年间的阜新玛瑙产业的盛况。

   这里的玛瑙文化历史悠久。走在玛瑙重镇的街上,上百家玛瑙店铺,一家挨着一家。我随意迈入一家,店主殷勤地拿出来好几副玛瑙围棋。手捻着颗粒圆润、黑白分明的玛瑙围棋子,我感叹着这大自然馈赠的神物。店内的玛瑙艺术品泛出的珠光宝气,让人迷醉。

   我忽然想起了23年前,在参加阜新市承办的全国第三届辽金元契丹女真蒙古史学术研讨会期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员刘凤翥、阜新市本土的契丹史元老刘国友和佟宝山等人,由玛瑙围棋子引发的大辽国围棋话题……

   那是20028月中旬,来自全国的辽金元史专家学者,还有几位来自韩国和蒙古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云集于阜新。其中就有中国著名契丹文化专家刘凤翥。开幕式上,阜新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长历数阜新辽金元文化的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妙语连珠,让与会者啧啧称赞他是一个学者型官员。

   此前,刘凤翥先生曾经接受过我电话采访。我的一篇关于在阜新市发现契丹后裔和家谱的报道《寻找消失的民族》,引起央视等媒体的极大关注。没有刘先生的观点启发,我的报道不会有那么大的反响。我觉得应该答谢一下刘先生,就买了一副玛瑙围棋和棋盘,准备赠给他。彼时我正热衷于研究玛瑙文化、辽代的美术和围棋文化,就喷墨打印了阜新关山辽墓壁画、法库县叶茂台辽墓绢画和国内考古发现的其他几处辽墓图片,还有阜新、朝阳等地发现的辽代玛瑙围棋图片。

中国最早的立轴绢画
图片[1]-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镇辽墓出土绢画  深山会棋图

图片[2]-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背景资料:

    1974年5月,辽宁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两幅绢画,东面的山水画,定名为《深山会棋图》。东面山水画为青绿设色,上部绘峭峰陡起,白云掩映其间;中部松林楼阁前有两人对坐下棋,右侧有一童仆;山下有一宽袍大袖、头着高冠者策杖而行,后面跟着两个童仆,一人背琴囊,一人背酒葫芦。

    研究认为,此画的创作时间不晚于辽代中期。与同时出土的另一幅画《竹雀双兔图》被认为是目前我国唯一从辽宋墓葬中出土的完整的绘画作品,对其他辽宋时期绘画作品有对照、辨别作用,被誉为“标准件”。

 

   晚上,我来到市财政局培训中心宾馆,刚敲开刘凤翥先生的门,就发现来自韩国的专家金先生、北京来的一个专家,还有刘国友和佟宝山几位都在屋里。我刚刚拿出玛瑙围棋和棋盘,金先生就问我,手谈一局?我说,我棋艺不佳。来自北京的那个专家就和金先生坦然地接过棋具,全神贯注下起了围棋,全然不顾这副玛瑙围棋具是我给刘凤翥先生的礼物。

图片[3]-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法库叶茂台7号辽墓出土的双路起

 

图片[4]-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朝阳市纺织厂辽墓出土的一副19路玛瑙围棋子

 

   我索性把带来的辽墓图片和有关玛瑙围棋图片都从书包里拿了出来。宾馆服务员给我找来一块大号磁性白板。我一一用磁扣把喷墨图片固定住,让刘凤翥先生、佟宝山和刘国友老师给我分析讲解。

   刘凤翥先生入住的这个房间充溢着学术气息。佟宝山教授将玛瑙棋子往棕色棋枰上一叩,声若洪钟。“这棋子里藏着的姻缘,可比凌濛初笔下的故事更传奇。”他推了推老花镜,镜片上映着阜新关山辽墓《对弈图》壁画的投影。韩国学者金先生捏着黑棋子的手悬在半空,恍若《二刻拍案惊奇》里举棋不定的妙观,正隔着千年烟云与周国能对望。

图片[5]-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关山辽墓出土壁画  对弈图

背景资料:

    2001年,考古人员在阜新关山辽墓群发现一幅壁画《对弈图》。画面上一棵高大的松树下,两个契丹男子坐地对弈,旁立一人倒背双手观棋。棋盘上以写意手法粗略地勾勒几条纵横线。

 

   “诸位且看这棋子上的火焰纹,”佟教授指尖抚过玛瑙围棋子图片上的玛瑙血丝,“契丹匠人雕琢时,怕是把捺钵草原的篝火也熔了进去。”他忽地压低嗓音,讲起辽墓出土的鸳鸯纹银盒。盒中玛瑙棋子与中原玉棋子混作黑白,恰似萧德温墓壁画里契丹贵族与汉人棋师对弈的场景。“当年周国能若真携棋北上,怕是要在潢河畔遇上个契丹‘妙观’,一局棋既分高下,也定胡汉姻缘。”佟老师说的潢河,也就是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又称巨流河。

 

背景资料:

    在辽墓壁画中,经常会出现中原墓葬中没有的题材——骆驼和毡帐。……,“契丹民族用骆驼代替了中原的牛,用轮子高高的奚车代替了宋人的盘车。萧和墓壁画《骆驼毡帐图》中表现的就是契丹贵族陪着皇帝四时捺钵、游牧渔猎的情景。”

契丹人建立的国家,具有“春水秋山”的基本特征。全国的政治中心不在具有都城特征的“五京”,而是在一年四季不断流动的皇帝行帐中。因《辽史》中把春捺钵的地点称为“春水”,秋捺钵的地点称为“秋山”,后人又用“春水秋山”来代指辽代特有的四时捺钵制,这也是辽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捺钵,在汉语里的意思为行宫、行营,指契丹皇帝在游牧渔猎地区所设的行帐。“辽代所设的‘五京’是象征性的都城,只是为了满足汉人和渤海人传统观念中对固定国都的期许罢了。”……,这五个京城实际功能是用来统辖地方州县,治理的重点是汉人和渤海人,不具有国家政权首都的性质,与传统的汉族政权有很大的区别。辽国的皇帝并不居住宫殿,而是与北、南面臣僚和皇族一起随季节变化到各地游猎、巡查并处理国家大事,辽朝的政治中心也随着皇帝的行踪转移,这就是辽代特有的四时捺钵制度。整个辽代,一直沿袭这种制度,因此又称为“行国”之制。

跟随契丹皇帝四时捺钵的是一个庞大的行宫部落集团。包括皇帝的族人、禁卫军、全部北面官员以及南面官中负责外交和内政的一些重要官员。

辽代早期,四时捺钵地点并不固定。辽圣宗以后的100余年间,社会稳定,捺钵制度完善,地点逐渐固定。春捺钵在长春州(今吉林白城)附近;夏捺钵在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秋捺钵在庆州伏虎林;冬捺钵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河流之处的广平淀。

图片[6]-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辽朝四时捺钵路线图

……,辽宁境内发现的辽代壁画中常出现“春水秋山,冬夏捺钵”的场景,除了阜新关山辽墓外,阜新平原公主墓、法库叶茂台萧义墓、凌源小喇嘛沟1号墓等都绘有表现辽代四时捺钵题材的壁画。

 

   刘凤翥先生闻言轻轻一笑,钢笔在会议手册上勾一个“网”字:“这棋盘就如同‘网’字,纵横十九路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网罗的何止输赢?”此刻,窗外的夜色,仿佛辽上京遗址忽而泛起琥珀色光晕,又如萧和家族墓中陪葬的羊脂白玉棋枰,正映着捺钵帐中的烛火。

图片[7]-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金先生举棋落子时,玛瑙棋子与木枰相触的脆响惊醒了墙上的辽墓壁画《围猎图》。画中,契丹武士策马逐鹿的箭囊上,竟隐约现出十九路棋格纹样。佟教授顺势说起辽墓出土的玛瑙带銙——契丹工匠将棋枰缩刻在腰饰上,让贵族们纵马弯弓时,亦能摩挲腰间乾坤。“《二刻拍案惊奇》写棋定姻缘是传奇,可辽墓随葬的玛瑙棋具,才是真正的生死相许。”

   忽有夜风穿堂而过,大号磁性白板上的阜新关山辽墓《对弈图》哗哗作响。观棋沙门的僧袍似乎随风而动,他手中经卷恍然飘落一页,墨字竟幻化作“三教会”的棋谱。刘国友老师俯身细看,杯中茶汤倒映的却是辽代围棋的双活残局。“原来凌濛初写的是明人故事,藏的却是辽代棋魂。”他喃喃道,一枚白子从指间滑落,在枰上旋出萧观音的《回心院词》的平仄。

   金先生投子认负时,佟教授将玛瑙棋子图片举向顶灯:“诸君且看这包浆!”千年汗渍沁成的云纹里,似乎有契丹骑手与中原棋师的身影交错,恰如潢水混着黄河浪,在十九路疆界上激荡出青瓷色的光。我们这才惊觉,这次学术研讨会请柬上的狼纹与云纹,原是一盘未下完的棋局。

(源自:《阜新日报》2025年5月26日 06版 红玛瑙。文章作者白鹏,演播时长军。视频、图片综合自公众号《辽宁日报》《今日辽宁》《沈阳市文史研究馆》、视频号《守望幸福瑛姐》《SongYunGo》等)

 

图片[8]-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图片[9]-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本文作者  白鹏,阜新日报社记者。

图片[10]-我用阜新玛瑙围棋子敲出大辽国历史回响-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演播,时长军,现任阜新县红十字会六级职员,阜新市文联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图片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