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画说老沈阳”吕洪臣速写作品展在辽宁美术馆开幕,一下子吸引了上千观众前来观赏。本次展览由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沈阳市委宣传部、辽宁省美术家协会、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沈阳市文联主办。 从福陵隆恩门、故宫大政殿,到小西门、四平街鼓楼……500多张精美的老沈阳速写,让参观者不时发出赞叹之声:太好看了!这些速写创下了一个纪录:独一无二地用速写形式,真实还原了沈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 “真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来观看‘画说老沈阳’。”创作这500多张速写作品的人,是沈阳日报书画院院长、沈阳日报美术馆馆长吕洪臣。他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些作品,是他从30多年来创作的2000多张速写作品中精选出来的。 吕洪臣从上学的时候,就对沈阳文化、历史建筑产生了极大兴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用手中的画笔来记录所见的沈阳。九十年代初他进入沈阳日报工作后如虎添翼,更是用速写来反映沈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20多年时间里,他画了上千张沈阳速写发表在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上,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吕洪臣的速写耐人寻味,构图新颖,黑白分明,别具意境。他说:“画老沈阳,是我一直的追求。”正是有了这种追求,对他产生了无穷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2000多张老沈阳速写。每次当他品味这些速写作品时,总会心潮起伏。在他看来,沈阳的发展太快了,已从一个百年前贫穷不堪的老城区,发展到了今天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吕洪臣 1960年3月生于沈阳,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青少年美育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美术学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委员,沈阳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沈阳日报书画院院长,沈阳日报美术馆馆长,沈阳书画院签约书画家。曾任沈阳日报主任美术编辑。《画说老沈阳》创作者。
从上学的时候,吕洪臣就始终对沈阳文化、历史建筑十分感兴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用手中的画笔来记录所见的沈阳。九十年代初他进入沈阳日报工作后如虎添翼,用速写来反映沈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更加着迷了。吕洪臣当时是做美术编辑,二十多年他就画了上千张沈阳速写发表在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上,广受读者的好评。 吕洪臣的新闻速写耐人寻味,构图新颖,黑白分明,别具意境。在报刊上有了这样一幅幅好的新闻速写,既烘托出新闻性,又使版面富有趣味,更加具有吸引力。 ▼ 大南门 20世纪30年代
▼沈阳城内的修鞋匠(1909年)
▼中街 四平街街景
▼普通居民家的晚餐(1912年)
▼福陵苍松
▼人力车夫与少奶奶(1924年)
▼福陵石碑坊(1909年)
▼沈阳城内的剃头匠(1923年)
▼沈阳城外卖烙饼的摊贩(1912年)
▼几位打零工的老汉(1912年)
▼小西门 里大街(1909年)
▼老沈阳茶摊(1922年)
▼中街荟华金店(1918年)
宣纸上的速写,再现奉天古城那雄伟壮观的城墙,那极具标志性的角楼、钟楼、鼓楼和门楼,还有那古老的中街和店铺林立的老字号……
吕洪臣说:“画老沈阳,是我一直的追求。”正是有了这种追求,吕洪臣产生了无穷的动力。担任了沈阳日报美术馆馆长之后,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这种动力仍不见减弱。 工作再忙碌,动摇不了吕洪臣的决心。于是在三年前,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开始动笔画老沈阳。他的这种画法是一创新,即用钢笔在宣纸上画速写。这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将速写画废。在创作之初,吕洪臣为此也付出许多心血。 笔抒凌云志,墨散一纸香。吕洪臣的速写创作上是认真的,更是严谨的。为了画好每一幅速写,只要老建筑还存在,他总会跑到现场进行认真观察。在画沈阳站前的一组老建筑时,他先后十多次趴在沈阳站的楼顶上观察。他说:“只有这样,你才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画出与众不同的画面。”
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宋雨桂(右一)、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易霓(左一)为“画说老沈阳”作品补笔。 如果老建筑不存在了,吕洪臣也总是在仔细研究老照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速写画好后,他还不停地向专家学者们请教,请他们提意见,然后再进行修改。为此,他的老沈阳创作获得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称赞。宋雨桂先生一直关注着他画的老沈阳速写,还多次在作品上直接进行补笔。 如今,大量或仍存在或已消失的沈阳历史建筑,在吕洪臣笔下幻化出一种活力,这些城市的风情已经成书《画说老沈阳》准备出版,并以最精彩、最宝贵的“镜头”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珍稀老沈阳手绘全景长卷曝光 堪比《清明上河图》 你,敢把手机横过来吗? ▼▼
|